形码的低重码是通过合理的字根选取、键位安排、汉字分解规则、取码规则、补码等一系列配合达到的。低重码的张码对于相似字形的处理,有其独到之处——“眼叠”。
何为“眼叠”?
张码帮助中的解释是:
叠眼:假设叠型的某一级构件为并型,则该一级构件称为“叠眼”。如“智”的“知”,“叠”中的“双”,“茹”的“如”等。
眼叠:含有“叠眼”的叠型称为眼叠。
简单来说,“眼叠”就是一个汉字的同一行上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构件。
提出“眼叠”有什么好处呢?
形码的很多重码字,很难区分开。提出“眼叠”后,可以针对汉字是否存在“眼叠”设定不同的取码规则,区分出这些字,如:
“喜、嘉”的区分,“嘉”字有眼叠,“喜”字无眼叠,可以区分。
“微、徽、徵”的区分,三者都无眼叠,按规则,中间取首末两根,可以区分。
张码的研究,有很多有用的东西,
但是希望传播的时候尽量贴近群众,少用术语。
谢谢。
这样,虽然重码降了
但打字也太费脑子吧
还得去想,这个字是不是啥“眼叠”,还得把这个字从上到下想一下。太复杂了
难怪它比五笔的学习难度还要高
看这几个字的拆分:“喜、嘉”
“微、徽、徵”
还真是不容易,为了降低重码率,增加这么复杂的规则,对初学者太难了。
最好不要发明术语,谢谢
不知道徵和徴怎么分?
个人觉得,张码为了降低重码率,动用了不惜一切的繁琐编码规则为代价,但人脑毕竟不是电脑,这不利推广和普及的。
回Tiandy,张码的术语确实让很多初学者发晕,所以我上面只能再来个“简单来说”……
回happytc,五笔的学习难度并不高,张码比学习难度确比五笔的学习难度来得高,有利就有弊,利弊靠自己权衡了。主贴中只是提出一个“眼叠”的概念和举了两个例,就这概念而言由于有一些术语,如Tiandy所言,不大贴近群众,看似有点复杂,但并未具体到提什么“规则”,不知是否看过张码帮助后得出的“复杂”两字?
并非只张码提出“术语”,大众熟知的五笔中也提出了不少“术语”,如果先入为主了,那么可能下意识地以为五笔的术语就不成术语了。
张码中提出的很多术语都是本来就存在的,比如“左右结构”在张码中选用“并型”的说法,“上下结构”在张码中选用“叠型”的说法,“字根”在张码中选用“码元”的说法,也可能是与五笔区分开,总之,走的还是远离熟知五笔的大众的路线。
张码的这个规则尤其可以降低字根多于4个的字之间的重码率,估计在大字符集的范围内效果应当更明显。
但张码估计现在也没有进行大字符集的编码,因为前不久好像还在对规则进行调整。
新的形码推广最大的障碍:1、装机率;2、学习难度。其中装机率是其与现行五笔86竞争时最大的障碍。而知识产权又是降低装机率的一大因素。
因此虽然非常认同张码的理念,但不敢下决心学习使用。
回lanbi,你提的这两点也有点联系,如果我是初学者,在“学习难度大、使用难度低”和“学习难度低、使用难度大”之中选一样的话,我会选择前者。不过看现在的输入法发展,似乎大部分人都冲着后者去…… 这也造成了拼音这样学习难度很低的装机率很高的现象。
张码的规则调整有一段时间了,涉及到了GB范围内的3、4个字,张码的大字符集的编码进度与此调整是无关的